扫描下方二维码
添加微信群

ewm

第二届“语文报杯•时代新人说”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

阅读次数:

时代新人榜样|刘原希:北大学姐和我们谈谈信仰


 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

 

●刘原希(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)

 

 

亲爱的学弟学妹们:

你们好!

       说是作为“学姐”给你们写信,但其实我更想作为一个同龄人,平等地、真诚地和你们聊一聊。

关于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,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认知。但即便如此,也并不意味着这些话题就没有了讨论的必要。经过了一年多的大学学习以后,我想借此机会,和大家聊聊我的体会。

我在上学期的一门课里接触到一个观点: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。这个观点也是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对这个话题的认知——一种外在的必然性,一种宏大叙事。但这个观点并不全面,因为其中没有作为个体的、作为主体的,具体的、鲜活的人。

       作为个体,我们何以需要爱国?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的主体性又何以体现?

       我的那门课程还给我介绍了另一个观点: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现实个人委身其中的意识形态渴望,是个人的社会化,是人的公共性和普遍性的形成。是的,现代社会是由原子化的个人所组成的,虽说“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”,然而我们仍然需要精神的故乡。“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”,我们无法孤立地生活,我们需要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。

       我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,我们更是这个过程的主体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外在的必然性和内在的自由得以统一,普遍实体性和个体独立性得以统一。在这种信念中,羽翼渐丰的青年人得以自我完善、自我成长。

       我们需要在理性方面理解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对我们的重要性,我们也需要在感性方面去理解这些话题。

       这些话题本来也不应当是抽象的。我想,归根到底,我们爱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劳作、生活、生生不息的人民。正因如此,我们要“爱具体的人,而非抽象的人。”

       就我个人而言,我的感性认知是在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建立起来的。《百合花》《红岩》《青春之歌》《平凡的世界》……文艺作品里未必有系统的论述、有完整全面的历史,但是这其中有亲切的、可敬可爱的人们。

       我以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为例,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理解了为什么新军队必然战胜旧军队,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我们的党。

       其中一个原因是年轻必将战胜衰老——“欲言国之老少,先言人之老少”。在那些人们身上,我们可以看见蓬勃的、旺盛的生命力,像浩荡的、永不停歇的江水,也像恒常燃烧的火焰。一切腐朽的东西在这样的生命力面前都灰飞烟灭,一切属于当下的、属于未来的在这样的生命力面前都会抽条发芽。

       人生充满荆棘,问题总是晦涩的,但愿我们也有这样的生命力,但愿我们势如破竹,拔节成长!


 


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,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  • 下一篇:
  • 上一篇: